译网天下(全球商务人士的口译平台)推荐文章
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经由另一种语言文字转达出来叫做翻译。翻译主要有口译和笔译两种形式。口译属翻译学科( translatology),系翻译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
口译可以是两种标准语之间的翻译,也可以是一种标准语与一种方言之间的翻译,或者是两种方言之间的翻译。本书所讲的口译属两种不同的民族共同语之间的翻译,即汉语与英语之间的翻译。
口译活动出现于文字问世之前,远远先于笔译而成为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一种形式。公元前1 900年,亚述人(Assyrians)和巴比伦人( Babylonians)所用闪米特语(Semitic)下属语Akkadian中有一词targumanu,指的就是从事口译工作的人。英语单词interpreter源自拉丁语interpres,意指在人与人之间从事“阐明”或“释意”工作的“中间人”( middleman)、“中介者”(intermediary)或“中间商”(commercial go-between)。
口译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在漫长的人类原始社会,原始部落群体的经济和文化活动属一种各自为政的区域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自我封闭的社会形态显然阻碍了人类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于是部落群体便产生了跨越疆域、向外发展的愿望,产生了同操不同语言的民族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需要。语言不通显然成了影响这种跨民族交流的最大障碍,而口译作为语言媒介可以使人们与外界进行经济和文化交往的愿望得以成为现实。于是,作为人类跨文化、跨民族交际活动的桥梁——双语种口译或多语种口译便应运而生。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口译活动成了推动社会车轮滚动的润滑剂。人类的口译活动忠实地记录了千百年来世界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卫生、教育、法律等领域里的交往活动。古代社会东西方文明成果的交流,佛教、基督教、儒教和伊斯兰教的传播,文成公主婚嫁西域,马可波罗东游华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扶桑;近、现代社会西方世界与中国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的风风雨雨,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束,联合国的建立与发展,世贸组织的形成与活动,当代中国的全方位对外开放,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欧元区的形成,亚太经合组织的创建,欧亚峰会的召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人类历史上的大事记无不烙有口译的印记,显然,在人类跨文化交往中,口译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口译作为一种职业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时,从事口译职业的人被称之为“译’’、“寄”、“象’’、“狄鞮’’、“舌人’’、“象胥’、“通事”、“通译”、“重舌’’或“九译令”o《礼计·王制》中记载:“五方之民,言语不遁,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日寄,南方日象,西方日狄鞮,北方同洋..”《国语·周》对译员作了这样的解注:“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职也”《癸幸杂识后集·译者》也作出了明确的解释:“译,陈也;陈说I~外之言‘皆立此传语之人以通其志,今北方谓之通事。’’《后汉书·和帝纪》提到了译员的作用:“都护西指,则通译四万。”《东京赋》赞颂了译员的能力:“重舌之人九译。”
数百年来西方各国虽然也有专司口译之职的人员,但是译员大多属临时的兼职人员。口译在国际上被认定为一种职业始于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9年,“巴黎和会”的组织者招募了一大批专职译员,他们以正式译员的身份为“巴黎和会’’作“接续翻译”(又被称为“连续翻译”或“交传’’)o“巴黎和会’’结束后,这批译员中的不少杰出人士陆续成了欧洲诸多翻译学院和翻译机构的创始人。口译的职业性自此得到了认可,专业译员的培养开始受到重视。
本文关键词:译网天下,口译,口译培训,口译考试
原文地址:http://www.yiglobal.com/cn/Products/product_962.html
编辑:戴炜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