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域通博客提供专业翻译资源、翻译工具等资讯服务

深圳佳域通翻译公司提供专业翻译、口译、网站翻译、翻译软件、本地化等翻译服务

« 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外语高等教育的困境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应考虑废除全民学外语的政策 »

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外语学院的出路是全人教育

深圳翻译公司佳域通推荐谢韬文章
首先是培养模式的改革。当前外语院校的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单纯的语言训练。对于英语专业来说,由于大多数学生进校时语言基本功已经较好,因此应该减少或取消某些语言技能课,如听力或阅读。对于其他语种(包括小语种)来说,很多学生进校时属于零起点,因此培养基本功的语言技能课还不能减少或取消。然而不管哪一个语种,外语专业必须大量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培养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打下扎实的学科基础。
我们应该认识到,外语本身不是一个学科,而仅仅是一个专业。虽然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到文学、语言学和翻译等学科,但是现有的课程设置并不能给学生提供这些学科方面的系统训练。更为重要的是,现有的课程体系几乎忽略了其他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难怪我们的学生给别人的印象是知识面狭窄,研究能力差,思想没有深度,并且在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时往往不知道选择哪一个专业。
在培养模式上,我们的本科外语教育可以借鉴美国的文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从1636年第一所文学院(哈佛学院)建立,美国的文学院已经走过了300多年。文学院的最大特点是全人教育,侧重学生的基本思维和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道德价值观,其目的是培养有教养、有文化的社会成员,而不是培养从事具体职业的专门人才。文学院的课程包括历史、哲学、宗教、文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语言和数学等。著名的《1828年耶鲁报告》可以说是文学院的宣言,该报告呼吁文学院建立广泛的课程体系,并强调文学院“不是教授某一个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而是所有行业都必需的基础”。
看看课程设置就知道,中国的外语教育过于急功近利,强调的根本不是全人教育,而是职业教育。外语教育职业化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很多外语学院成立了各种职业学院,如商学院、法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用句俗话来说就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然而,无论是师资还是规模,或者是就业,这些学院很难与实力很强的综合性大学的相关学院竞争。与其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竞争,还不如发掘自己的特色。美国的文学院能够与哈佛和斯坦福等综合性大学并存,就是因为它们的定位明确:为社会培养有道德、有文化的成员,为综合性大学输送高素质的研究生。
培养模式的改革,也意味着师资的改革。当前外语院系的教师,绝大多数从事文学和语言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这样的师资结构与全人教育的理念是相悖的。在师资招聘的时候,我们应该扩大学科面,大量引进人文和社会学科的人才。与此同时,对现有师资进行优化,鼓励和资助部分老师从事其他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为今后开设相关课程做准备。
外语专业师资的一个发展方向是成为区域与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专家。由于专业的原因,外语院系的老师对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化、历史等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藏,却一直没有受到开发和重视。在当前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应该积极鼓励并资助一部分外语老师成为国别研究和国际问题研究的专家。笔者查阅了部分收入中国社会科学索引(CSSCI)的国际问题类学术期刊,发现外语院系老师在这些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令人吃惊得少。除了《国际观察》、《国际论坛》和《德国研究》,其他期刊的比例都没有超过10%,而前面两个期刊分别是上外和北外出版的。通过各种政策支持,如职称评审时把这些文章也算作外语专业的研究成果,外语院系的教师将很快成为区域与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主力军。
全民学外语的结果是迫使一大批对外语没有兴趣的人不得不学外语。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此类强制性政策的效果可想而知。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应该改革了。外语院校对自身的定位和发展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要盲目地仿效综合性大学。外语学院的出路不应该是职业教育,而应该是全人教育:为社会培养有道德和有教养的成员,为综合性大学输送高素质的研究生。走自己的路,让社会去评价吧。否则,外语教育将演变成最大的教育资源浪费。
本文关键词:外语培训口译培训语言服务、外语人才培养 翻译服务人才
作者:谢韬(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日历

最新评论及回复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