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翻译公司佳域通推荐
各个专业外语院系招生的学生,大多对外语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多年的专业训练,却培养出了外语能力相对较强但是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这只能归咎于现行的培养模式。
以英语为例,大多数考入专业英语院系的学生来自外语学校或者是英语教育水平比较高的中学,他们的英语基础已经相当扎实。同时,现在的中学生,无论是知识面还是认知能力,已经远远超过70后。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我们不改革培养模式,而是遵循传统的听、说、读、写、译,再加上文学和语言学,将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无法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比如说,在电脑、网络和数字视听普及的时代,听力课对很多学生已经成了多余,因为他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各种视听资料。因此,少数学校已经实现了听力“零课时”。然而在大多数专业外语院系,新生每周至少有两个课时的听力。本可以用来学习其他课程的时间,却被浪费在了听力课堂。
精读课,包括语法、写作和翻译训练,在所有外语专业课程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当前各个院系基本上都是一年级和二年级每周6个课时的精读课。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如此巨大的时间投入,效果却非常不好。首先,精读的内容与单独开设的写作课和翻译课有相当重复,学生积极性不高。第二,精读教材过于强调语言训练,而忽略了学科知识和学术训练。结果是学生读了不少相互没有联系的文章,却对某一个学科或者学术研究缺乏基本概念。第三,强调语言能力训练的结果是,学生觉得精读课没有挑战性,缺乏兴趣。
近些年来在外语教育界盛行的交际法,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影响最大。交际法强调口头交际能力,主张通过口语提高一个人的整体英语水平。交际法的直接后果就是,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教学的重点放在口语能力培养上,而忽视了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训练。与此同时,网络的普及,改变了很多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内容:阅读变成了在电脑上浏览各类新闻网站或者是报纸杂志的浅读,而不是捧着一本书从头到尾的深读。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没有高质量的阅读,就没有高质量的写作。当前过分强调交际能力,造成了口语能力相对较强,但是作业和论文充满语法错误,写作没有广度和深度的现象。
外语专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就业,因为每年有近40万外语类学生毕业(包括成人自考和网络学院)。根据麦可思公布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英语专业是2011年本科就业的红牌警告专业之一,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该公司2010年的报告中,英语专业也是红牌警告,并居2010年度本科专业失业量排行榜榜首。不知道看了这个报告后,教育主管部门有如何感想。如此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却造就了中国高校失业率最高的专业。
本文关键词:外语培训、口译培训、语言服务、外语人才培养、翻译服务人才
作者:谢韬(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