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前的实践来看,非英语国家的多语言本地化在内容创作上大体会遵循两种模式。其一,采用本国母语创建文档,然后将之转译成英文,尔后以英文为基础来开展到其他语言的本地化工作;其二,直接组织或聘用相应的资源用英语来创作源文档,然后以之为基础来开展到其他语言的本地化工作。无论采用哪种模式,实际用于本地化的源文档都不得不采用英文作为基础语言,而当前本地化行业的资源配置、技术开发以及流程完善,也多是按照以英文为源语言的情形加以展开的。这可能是绝大多数走向全球化的企业都不得不面临的一个现实,企业要走向全球,就必须形成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这样一种基本要求,无论其母语为何。
对于中文产品的多语言本地化而言,直接采用英语来创建源语言的技术文档,要比先用中文创作之后再转译成英语更为可取。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任何语言之间的转译不可避免地会导致 一定程度上的信息流失。此外,中文作为世界上含义最丰富的表意文字,也不是最理想的用作本地化的源语言。因此,尽管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可能有很多现成的资源来创作中文语言的技术文档,相反,要寻找到能够以英语来创作技术文档的资源则相对要困难一些,但是,考虑容创作对于之后的本地化和全球化所可能产生的影响,中国企业仍然必须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方式来做事情,换言之,技术写作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只有受过专业语言和技术写作训练的人员才能胜任。企业如果确实有类似的需求,就应考虑把专业的事情委托给专业人员来做。
在这样一种大的原则下,即可开展技术文档的撰写工 ,企业在着手这项工 时,还应明确意识到后续其他流程对于内容创作的相关要求。大体来说,在创作适合进行本地化的内容时应注意如下一些特别应关注的细节。
*对于某些描述过程或者操作步骤的句子,应尽可能保持简短,通常最多不应超过三十个字。
*对于术语的使用应十分谨慎,术语的滥用会带给用户非常大的困扰。原则上,对于同一个概念,应使用且仅使用一个术语来进行表达.不应在文档中使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述同一个概念,即使是同义词,也应加以避免。 *在创作过程中,如果意识到旧有内容中存在可资重复使用的短语句子,应完整地复制过来加以使用,而不应对这些文字做任何修改,更不要尝试重新撰写。这里面应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应尽最大可能地利用旧有的内容。
*在客观陈述产品功能的基础之上,应尽可能使用主动的积极的语气来创作内容。
*应避免使用冗长的局势,切忌使用连续性的介词来进行描述,以免读者不知所云。
*技术文档注严谨的表述,因此,应避免使用幽默手法,也不要使用比喻或成语。
*由于技术文档在之后的本地化过程中会被转译成多国语言,为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应避免在文档中出现与某一特定文化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