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探讨“中文产品的全球化之路”时,我们将视野首先集中在信息技术产业。所谓“管中窥豹”,通过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探讨,当不难描绘出一副全景,供所有中国企业效仿与借鉴。
与国外同行相比,中国的信息技术企业还处在发展阶段,无论是在规模、经验还是在积累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软件行业,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各种因素,其发展未能形成良性循环,以至于在与国外软件产商正面竞争的过程中,中国企业难能有上佳的表现;另一方面,许多软件产业选择了另一种发展道路,即通过为国外软件产商提供服务来逐步打造自己的竞争能力,这也是“软件外包”成为当下热门的原因。然而,这其中必定成长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来。如现在于国际上搏杀的联想,其实二十几年前也是依靠代理国外产品起家,但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全球化之路。
最近一两年,很多中国企业都在探索如何走出一条更为稳健的全球化之路。许多中国企业确实也有产品在国外市场销售,但是销售状况较之预期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到底症结何在呢?是因为产品质量不好吗?不见得,国外市场销售的其他产品。其实也有很多是在中国加工的。如果消费者足够理性,他们应该发现来自中国企业的产品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并且同样满足他们的使用需求。
但是事情并未如此。消费行为在多数情况下并非真正的理性行为,收许多感性因素的制约,即是长期的本土文化熏陶培养的心理因素。人总是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制约的,其行为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因此任何企业在展开全球化努力的时候,一定将本地化摆在首位。全球化总是与本地化相伴而行的,未曾有脱离本地化而获得全球化成功的例子。中国企业之能够在中国市场大获成功,并不能将成功复制到他国,很多原因在于他们未能在他国成功地实施其本地化战略。本地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相信我们还记得早年很多国外产品进中国市场时的尴尬情形,因为本地化不够,一些产品在中国输入处理上将一个中文字当两个中文字处理,以至于经常出现删除半个中文字的情形,而这也被我们当做笑柄。推而论之,在其他国的人们眼里,中国企业是外来者,中国企业的产品,在“本地化”的处理方面努力不够,一样会被打上“舶来”的标记。而所有这些都会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或许有些企业会说:“不对啊,我们的产品手册也都翻译了的,我们的市场宣传文档也都印成了对方的语言。,我们讲的是他们的话,怎么他们就好像听不太懂?”如果本地化只是当作简单的翻译来做,纳米这一切就不难理解了。大多数翻译人员都不曾接受过本地化标准和规范的专业训练,对于本地化的也只是单纯的把文字从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至于属于的一致性、文化的差异性等均无暇顾及。事实上本地化过程中有太多需要注意的方面,一言以蔽之,最根本就在于我们从源头即应开始有所遵循,这源头就是所谓的“技术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