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译工作的程序
1.接受任务
2.索取有关会议资料
背景资料、日程安排、发言稿、主办单位介绍、发言人简历、其他与此次会议有关的资料
3.详细阅读会议资料
查找不懂的单词,制作词汇表;
查找重要的概念,熟悉有关行业知识;
了解本次会议的重要焦点,讨论问题的核心,各方面的观点有何不同;
如有习语、比喻、笑话等文化概念,仔细研究如何翻译。
4.会议开始前与发言人交流
实际生活中的翻译不是为了考试译员的翻译水平,事后为译员打一个分数。译员的作用在于帮助中外双方达到有效的沟通。有些地方把从事翻译的人称为沟通者。只要能达到沟通的目的,采用什么样的手段都是合适的。只要条件许可,最好与发言人沟通。实际上,工作开始前与发言人进行沟通是专业译员正常的工作程序,尤其是译员对发言人口音或发言内容一无所知时。沟通的目的包括:
了解讲话要点,有无幽默、笑话;
询问阅读材料时不懂的地方;
熟悉口音;
商定翻译的速度、节奏;
消除紧张心理。
5.翻译活动
6.活动后总结
会后可以把会前和会议期间遇到的重要词汇归纳整理,供以后参考。
二、如何解决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根本听不懂怎么办?
如果是普通的对话都听不懂,先别急着去作翻译,先练习听力;如果是专业方面的原因,上场前多做准备;如果是对方口音太重(印度人、巴基斯坦人),语速太快,请对方说慢一点。
2.翻译中有个别地方没有听懂是否可以请发言人再说一遍?
毫无疑问,可以。首先,任何人都有听不懂的时候,即便是听自己的母语。请你回忆一下,实际生活中,用母语交谈时,有多少时候你没有听清,要求对方再说一遍?这时候对方是否觉得你的理解能力很差?这是否一种很正常的现象?第二,听外语时,听不懂更是毫不奇怪的事情,请对方再说一遍,同样也不奇怪。讲话人应当理解,听众也应当理解。如果听众里面传出笑声,要泰然处之,不要理他们。说明听众对翻译的无知。第三,听不懂怎么翻译?怎么达到沟通的目的?当众承认自己没听懂,请发言人再说一遍虽然丢面子,但总比因胡翻而丢饭碗要强得多。多问一次,达到了沟通的目的,听众自然会原谅你。
如果不是关键词,不妨碍理解整体意思,可以不翻。如果是关键词,不翻译出来就无法理解所表达内容,则必须要求发言人解释,或询问与会者有没有知道这个词或这个词的汉语翻译。与会者中经常有通晓英文的专家,可以随时向他们请教。
4.是不是每一个听不懂的词都要问?
不是。如果某一个词听不懂,不影响对整体意思的把握,就不用问。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要听懂对方的话,是否要懂每一个词?如果是关键词没听懂,影响了意思的理解,一定要问。
5.听不懂的地方太多怎么办?
如果每一次翻译都是这样,说明你做翻译不称职,下一次就不要做了;如果你已经是水平最高的了,就要想办法达到交流的目的:请对方每段说得短一点(有时候长一些更容易抓住意思),网站翻译;请对方不要用专业术语,用白话英语:Sorry, I can’t understand the technical terms, will you please explain these in plain language? 如果还想继续做下去,下次多做准备:背景情况、术语、专业知识等。
6.问得太多是不是不好?
当然不好。适当的提问会使听众觉得译员工作态度很认真;过多的提问会引起听众对译员能力的怀疑。翻译中要求澄清某些内容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一些方法避免过多提问:
充分准备,不懂的词绕过去翻译,实在无法绕过时再问;逻辑的某一环没听清楚,可以根据逻辑关系再造语言片段。
自己编造,可能会因此丢掉饭碗。要少用,慎用。
7.听到的每一个词都认识,就是不知道什么意思,怎么办?
不理解的原因可能是:没有集中精力听,没有抓住讲话与前文的内在逻辑;你知道某些词的一般意义,不知道它的专业含义;你不知道讲话人说话的背景;你不知道讲话人为什么要说这段话,通过这段话达到什么目的
解决方案有:请对方再重复一遍;加强对专业术语的敏感度,如果怀疑某个词有特定含义,问讲话人:What do you mean by …in this context?
请对方对背景情况作进一步的解释。问对方:What’s your point? 听到这句话,对方可能会说:I am coming to that.这时你先把刚才听到的话直译出来,并告诉听众,讲话人马上要解释它的意思。
8.没听懂怎么办?
请对方再说一遍;自己根据情景再编一个故事(在场的没有其他懂英语的人;要编得合情合理,否则不懂英语也能听出来)。
自己胡编乱造(可能下次就失业了)。
9.听不清楚怎么办?
如果是外部干扰太大(噪音、回音),请组织者降低噪音,或要求站在或坐在发言人身边;如果是对方讲话语音含混不清,请对方说慢一点。
10.外国人说话口音很重,听不懂怎么办?
为避免口音带来的问题,可以事前与发言人接触,熟悉他的口音;预先获得发言要点。对发言人讲的内容心中有数,发言人有点口音也不成问题;如果口音实在太重,根本无法理解,让发言人事先把发言稿写好,到时候照稿宣读,你照稿翻译。
如果没作任何准备,由于口音导致只听不懂,可以请对方多说几遍;请能听懂的另一个外国人先翻译成标准英语,你再翻译;听懂多少,翻译多少。
11.遇到外部干扰,听不清楚怎么办?
要求组织者消除干扰;如果你距离发言人较远,大厅音响效果不好,听不清楚,要求组织者把你安排在发言人旁边;如果组织者不考虑你的要求,拒绝为他们翻译。
12.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对方提出的问题,中方有不同的理解,回答得文不对题怎么办?
为避免回答文不对题,在翻译问题时,你如果意识到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可能会造成理解偏差,你应当把文化背景补充出来,并告诉中方要了解的情况是什么。如果翻译问题时没有料到中方会不理解,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照翻不误,外方的人可能会把自己的问题再问一遍;
打断并提醒回答问题的人,外方希望他回答什么;
如果你意识到中方是故意回避这个问题,则只须照翻即可。
13.外国人问了一个问题,中国人回答时扯得很远,无关的话是否要翻译?
如果你可以断定某些话是无关的,可以不翻。只翻译外国人需要问到的地方。因为如果你翻译出来,外国人听了会觉得不知所云,以为是翻译没翻好。外交场合要慎重,也许这样回答是故意的。
14.中国人回答问题时,说得很多,是做总结性翻译还是直译?
把重复的东西概括总结,无关紧要的话删除,做到逻辑和要点清楚。
15.翻译时是否可以补充或省略发言的内容?
如果译员认为有助于达到翻译的目的,外国人学中文,可以补充、删减、甚至修改讲话的内容。例如,如果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可能造成译入语听众理解困难,译员就可以补充有关背景知识;如果译员认为讲话人的发言重复、罗嗦,可以摘要翻译;如果译员觉得发言人对某一个问题的回答文不对题,译员可以:1)照译不误,如果译员认为讲话人是故意回避某一问题;2)提醒讲话人对方问的问题实际上是什么,向讲话人暗示回答不确切,希望讲话人作出合适的回答;3)不译讲话人的话,自己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自己知道答案,觉得有无任何风险);如果谈判双方发生了不愉快,说了气话,译员翻译时可以软化语气,甚至不翻译令人生气的内容,除非发言人坚持要求你照直翻译过去,或者双方真是不想谈了。
16.是把发言人的每句话都翻译出来,还是翻译出要点?
视情况而定。如果翻译要点足以达到交流的目的,就翻译要点。另外,是否做笔记,对翻译方法也有很大影响。做笔记时,倾向于把所有内容都翻译出来;不作笔记时,更容易抓住要点,进行翻译。
17.发言的意图不清楚怎么办?
照直翻译,希望听翻译的人知道指的是什么;要求讲话人澄清讲话的意图。
18.发言人的语气翻译不出来怎么办?
事先了解发言人的观点、立场和态度,是恰当翻译讲话语气的有效手段。如果无法找到表达语气的方法,可以只翻译信息。由于文化差异和我们英语能力不足,有些表示讽刺、轻蔑、嘲弄和强烈情感色彩的话语难以有效传达。
19.英汉翻译中口气如何判断?
根据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对发言人的立场、观点、态度地了解等,判断发言人是平铺直叙,还是话中有话;是诚恳,还是傲慢;是实事求是,还是讽刺挖苦。
20.生气的话是照直翻译还是减缓一下语气?
译员的作用不仅仅是翻译。他的作用是帮助达到对话双方的最终目的。如果你知道双方不希望谈判破裂,说的是一时的气话,要缓和语气;如果是对对方的严词谴责,要照直翻译。
译员有时还可能要承担替罪羊的角色:讲话人说错了,非要赖翻译翻错了。要忍受。
21.如何翻译笑话?
涉及到文化差异的笑话很难翻译。一些有经验的发言人,会主动找到译员,事先告诉译员他要讲的笑话,你可以提前做好准备。我们向这些人致敬
由于文化差异,译文可能丧失幽默。
适当的时候,我们可以再编一个笑话讲给大家听(如果仅仅是为了活跃气氛)。
据说,一个外国人到日本演讲,说了一个很长的笑话,但感觉到译员没说几句话,听众就哄堂大笑,觉得奇怪,问道:“请问日语怎么这么简练?”译员回答说:“我没有听懂。我只是说,这个人刚才说了一个笑话,我没有听懂,请大家给个面子,配音,笑一笑吧。”
22.需要适应多长时间,才能克服翻译工作中的紧张情绪?
因人而异,翻译中的紧张情绪,可能有几个起因:
不知道发言的内容,心里没底;场面很大,感到翻译不好有压力;自己不习惯在公众面前讲话。
解决办法:
提前想办法获得发言人的发言内容(提纲,演讲稿等);提前于发言人交流;集中精力听讲话人的发言,不要想听众如何评价你,越想越听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