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许多厂商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都急不可耐地推出所谓的本地化产品或解决方案,并声称自己的本地化工作做得有多么多么的好。而事实上,并不排除有少数厂商在对中国市场了解甚少的情况下,就急匆匆地推出“本地化”产品,而这样的“本地化”产品无非就是把界面翻译成中文而已。
那么,本地化到底包括哪些内容?用户在选型时应该如何认识和评估企业产品或解决方案的本地化程度呢?
本地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一个从英文到中文的简单翻译过程,因此需要长时间的本地化积累。”的确,很多人都存在这样一个认识误区:认为软件本地化就是软件翻译。其实软件本地化和软件翻译有很多不同,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概念不同; 第二,范围不同。软件本地化是将一个软件产品按特定国家、地区或语言市场的需要进行加工,使之满足特定市场上的用户对语言和文化的特殊要求的软件生产活动。而软件翻译是将软件中的用户界面、帮助文档和使用手册等的文字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软件翻译仅仅是软件本地化的一个步骤。
尽管软件翻译的专业化程度和准确性对软件本地化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但除了翻译,软件本地化还应该包括其他多项内容,例如软件编译、软件测试、桌面出版和项目管理等。所以,软件本地化不只是语言翻译过程,它包括更多的处理范围和内容,软件本地化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软件工程。
一个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本地化产品或解决方案,除了产品本身的本地化以外,还应该有一系列其他的本地化工作要做,例如技术支持团队的本地化、教育培训的本地化、咨询服务的本地化等。而对于解决方案来讲,还应该根据中国用户的需求特点以及市场状况,对解决方案进行本地化修改,例如在韩国,由于宽带普及率比较高,一些像视频会议这样的基于网络的解决方案就不需要过多考虑网络资源的问题,而在中国宽带普及率相对较低,这样的解决方案就不得不考虑如何在网络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达到尽可能好的应用效果,而这样的变化也应该包含在本地化的工作当中。